每一个家长都该警惕:大批孩子正在经历“脑腐”,寒假更是高发期!
上周末去我哥家聚餐,发现了一个有意思又不免令人担心的小插曲。
一起吃完晚饭,侄子被催着去写作业。
小家伙说只有几道数学题,做完就能玩手机了。
按照嫂子的说法,平时盯着他做作业,孩子做一道数学题能磨蹭半天。
今天我扮演了一下监督员的角色,小家伙拿上搜题软件三下五除二就给解决了。
还让我不要把这事告诉爸爸妈妈。
看动画的广告间隙,小家伙向我透露了寒假做作业的秘诀。
用手机里的AI软件,一拍一搜,答案秒出。
这种快捷做作业的方式,不禁让我想起最近牛津大学出版社发布的2024年度关键词——“脑腐”(brain rot)。
图片源自牛津大学出版社官网
它指的是过度接触社交媒体和碎片化信息后,人的精神和智力状态会出现恶化,就如同腐烂了一般。
1
“脑腐”的根源:手机的过度使用
生活中,很多家长觉得孩子学习累了,放松一下也没什么。
当你把手机丢给孩子后,你规定的15分钟、30分钟往往会被拖延成“下一集”、“还有10分钟就看完”......
不知不觉中,电子产品成了孩子日复一日依赖的“伙伴”。
然而,认知神经科学教授马克·威廉姆斯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使用智能手机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在所有大量使用电子设备的国家比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孩子的智力水平相比十年前的同龄人落后了大约一年半。我们第一次见证了有史以来的整体智商下降。”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影响呢?
西雅图儿童行为学家研究发现:
过度沉迷电子屏幕的孩子的大脑与普通孩子的大脑有明显差异。
前者由于长时间接触刺激,导致部分神经元萎缩。
这就是为什么马斯克会发出警告:短视频算法会“吃掉”孩子的大脑。
之前看过一则新闻:
台州一位13岁留守儿童小赵长期过度玩手机,竟导致瘫痪、智力衰退。
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爷爷奶奶特别溺爱孩子,对他的生活也十分放纵。
生病前,小赵特别喜欢玩手机,平时经常一玩就玩到深更半夜,作息特别不规律。
一天,小赵在教室时突然像疯了一样,一直拿头去撞墙,几个老师都拉不住,脸上还不停地抽搐。
去医院后他的情况继续恶化,竟然不会说话、不会走路了,还有智力衰退的现象,不认识家人...
后来,经医生诊断发现:
小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主要是过度玩手机导致作息不规律,过于疲惫,身体免疫系统出现混乱,从而患上了免疫性脑炎。
虽然小赵经过治疗,也恢复了健康,但手机对于孩子的危害,已经超乎我们的想象和控制。
2
孩子沉迷手机,容易带来负面情绪
心理学家安德.汉森在《手机大脑》一书中写道:“我们以为自己在玩手机,其实是手机在玩我们。”
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也远不仅仅是损伤孩子的大脑,影响学业这么简单。
心理学家Bowen Tan曾发表过一篇论文,他指出:
因长期沉溺于短暂的渴望及幻想,一旦放下电子产品,人们就会感到巨大的空虚和内疚感。
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乔纳森·海特甚至提出:
社交媒体对于孩子,特别是女孩的伤害,比新冠疫情更加可怕。
每天抱着手机点赞、评论的青少年中,有9%的男孩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女孩的抑郁率则超过了25%。
毕竟,一打开软件,各种乱七八糟的信息就会扑面而来:刺激眼球的虚假新闻、不明真相的公众情绪、畸形极端的审美潮流……
长期接触这些,即便是成年人都会被负面情绪充斥着大脑,更别说那些没有足够分辨力的孩子了。
高分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就出现过这样一幕:因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和喜欢,有个青春期的女孩经常会在网上晒自己的自拍。
每次点击发送后,她就会焦虑地不断刷新。看到只有零星几个点赞,女孩失落地删除了照片。
随后,她摆出更加夸张的姿势,用了更加厚重的滤镜,重新装饰了自己的照片,这一次,她果然收获了不少好评。
可还没有高兴几秒钟,便收到了一则充满恶意的评价:“你的耳朵还能更大一些吗?”
这下女孩的好心情彻底毁了,她慌乱地用耳后的头发盖住耳朵,为自己的“难看”的耳朵而伤心落泪。
有调查显示:
经常使用社交媒体的孩子,习惯于把情感寄托在网络环境中,不懂如何处理现实的情绪,又极易受到他人负面评价的影响,这导致他们变得更加焦虑、脆弱和抑郁,甚至“带动”了自杀率的增长。
在不知不觉中,电子产品成了孩子心头的毒瘤,潜滋暗长,蚕食他们的自信和快乐。
3
成人也打不住的“脑腐”
阅读习惯的缺失同样是 “脑腐” 的重要表现。
网络上曾流传着“国人一生的智力巅峰是高考”这样的说法,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大脑的功能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准则。
“脑腐”一词最早现身于200年前美国哲学家梭罗所著的《瓦尔登湖》当中,其含义为长期阅读碎片化、低价值内容,会致使一个人心理、智力乃至大脑等器官结构和生理功能快速走向衰老。
而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孩子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变得繁杂,但真正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书籍的却越来越少。
寒假本是培养阅读习惯的好时机,然而很多孩子却选择用刷剧、玩游戏来打发时间。
没有了书籍的滋养,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受到了抑制。
不只是孩子,成年人也都面临着“脑腐”的挑战。
很多时候,“脑腐” 的根源就在于家庭。
一些家长忙于工作,在寒假期间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便用电子产品来安抚他们。孩子哭闹时,递上手机或平板,瞬间就能让孩子安静下来。
久而久之,孩子对电子产品产生了严重的依赖。
有些家长甚至在孩子面前毫无节制地玩手机、看电视,为孩子树立了不良的榜样。
孩子有样学样,自然也难以养成自律的习惯。
4
怎样和孩子一起远离“脑腐”?
有句老话说得好:教育无法重来,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
如果孩子一时沉浸于短视频所释放的多巴胺中,只会愈陷愈深,浪费最宝贵的时间与精力,最终耽误学业,一事无成。
不仅如此,这些碎片化的低质内容,还可能会扭曲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帮助孩子抵御这种隐秘的侵蚀,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以下几点建议,供各位家长参考:
1. 用优质的视频内容代替短视频。
堵不如疏,如果孩子实在想看手机,可以引导孩子看一些制作优良的动画片、纪录片、电影等等。
不少科普或者历史纪录片,很多都是比较有深度,有丰富知识普及的。
比如《“字”从遇见你》,以短小精干的5分钟单集片长,从哲学、文明、出行、生活及动物等五个方面,用影像解构出25个中国汉字背后的基因密码和历史文化典故。
将数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文字,化身为一个个会跳舞、卖萌的小人儿,让孩子们发现汉字原来可以这么有趣。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孩子过度沉迷,还能高效率的向大脑输送知识,开阔眼界。
2. 帮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你有没有发现,当一个孩子有自己特别感兴趣的事情,比如踢球、跳舞、画画的时候,是绝对想不起来玩手机、刷短视频的。
心理学家米哈里也提出,人在从事喜欢、有挑战且擅长的事时,更容易体验到全神贯注、忘我的心理状态。
所以想要让孩子远离短视频,不妨帮孩子建立多元化的兴趣爱好。
平常可以多多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在孩子空闲无聊的时候,给他提供多样化的娱乐选择。
带孩子去打球、学跳舞、爬山徒步……甚至可以去干干农活、看一些闲书等等。
当孩子与其他事物建立了亲密链接,获得了更持久的乐趣,他就会忘记虚拟世界中那些短暂如泡沫般的快感了。
3. 带孩子见见真实的世界。
对于太多从小生活在钢筋水泥城市里的孩子来说,短视频里呈现的是一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所以他们才会产生好奇、逐渐沉迷。
不如放下手机,带他去看看外面真实的世界。
去水族馆和动物园,和活蹦乱跳的小动物打个招呼,看看这个星球不同的生命存在;
去大自然看一看,一家人远离手机、网络,听蝉鸣鸟叫,看鱼儿戏水。
去祖国各地大好河山观光游览、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
再普通的风景里,也藏着诗和远方,更藏着孩子开阔的心胸和眼界。
见过世界之大,他就不会再把眼光局限于一块小小的屏幕里了。
随着科技进步,短视频盛行,是时代的趋势,我们也不可逆转。
但对于孩子而言,过早接触这些东西,只会破坏他的成长秩序和正常规律。
父母就是为孩子挡住短视频侵蚀的关键“闸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