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临淄信息港 > 热点资讯 > 教育招考 >  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发表时间:2023-05-10 10:00:30  来源:临淄信息港  浏览:次   【】【】【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

淄博市临淄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     2023.05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竞速时代,速度浸入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也不断重塑现代人的感知经验。个体虽然在时间和空间上变得更加自由,但越来越难以跟上社会的快节奏发展,焦虑感也愈发强烈。与此同时,速度逐渐成为当代艺术创作的主题,甚至成为一种随处可见的文化景观。速度美学关注审美艺术中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强调审美感知的瞬间性、快节奏。捕捉新奇、紧跟时尚,成为竞速时代审美艺术的共同追求。
    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慢速生活”观念,具有某种反拨意味。对“慢速生活”的提倡,并非逃避生活,而是通过远离加速生活和撤回内心来实现自我保护。“慢速生活”理念通过减速来与加速的外在生活保持距离,强调关注内心体验,表现了对主体精神和情感的当下性的关注。现代人对慢食、慢走、慢旅行和休闲阅读等生活模式的倡导,也是希望通过慢生活实现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的平衡。在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中,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进而实现对竞速生存的审美救赎。
    在“慢速生活”中应运而生的“慢速美学”,是对竞速时代的反思。慢速审美的核心在于理解和挖掘“当下性”,进而建构过去、当下和未来的时间经验关系。关注“当下性”,意味着将当下的瞬间固化,将当下视为过去和未来的连接,这实际上是以一种减速的时间模式对抗加速的时间模式。慢速艺术尝试延长的时间结构,使用了犹豫、延迟和减速的策略,试图让我们暂停下来,体验“当下”短暂的存在。
    在中国,对慢速审美的提倡古已有之。在日常生活美学中,太极、书法、棋艺、茶道、园林等传统文化的审美形式,都提倡在快与慢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保持适当的生活节奏和张力。无论是对文化记忆的留存和保护,还是对绿色城市的提倡,也都体现了身处竞速时代的人们对于传统生活态度、情感关系、文化精神的追忆和传承。
    昆德拉反思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令人出神的速度”,发出“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的追问。朱光潜在论及人生艺术化时也感叹道:“慢慢走,欣赏啊!”可以说,慢速生活是对个体生命审美意义的重新审视和发现,是个体在竞速时代面对生存困境的审美救赎策略。在这个意义上,“慢记忆”和“慢生活”的审美隐喻意义应当被重读和重视。我们应当反思当下竞速时代的个体生存情境,寻求和建构走向慢速美学或慢速审美现代性的诗意生存路径。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走向慢速审美现代性——竞速时代的文化镜像及其审美反思》)
材料二:
    在古典时期,人类通过观察星象运行、季节变化、身体运动等自然现象感受“速度”,“速度”中科技的含量微乎其微。与此相适应的,古典时期的审美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体现为一种“静观”美学。通过“静观”,艺术家可以“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这是一种与自由玄想结合的审美方式。
    工业革命使运输工具速度不断提升,把人类带入竞速时代。这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从前“凝神观照”的审美方式已无法对快速变化的美学现象进行解释。人们普遍追求的是速度带来的脱离束缚的自由感,一种速度和力量的“速力”之美。在运输工具的躯壳之内,人们错误地以为自己的身体忽然变得强大,快速的移动使得“出发”的下一刻就是“到达”。未来主义者称:“宏伟的世界获得了一种新的美——速度之美,从而变得丰富多姿。”他们“创作的灵感在于机械的轰鸣、电气的沸腾、现代都市的喧嚣,主张以机械美代替艺术美、自然美”。
    信息技术革命再一次刷新竞速时代的“速度”。借用电子媒介,信息和影像在顷刻间被传送到千里之外,其快速较之机械速度不可同日而语。人们还来不及感受“速度”就已经获得信息,对“速度”的知觉变得越来越习以为常,不再执着于由机械运动创造的“速力”之美,转而欣赏由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美学。后者是以“诸如电子人、电子人空间等虚拟现实和现象”为对象的美学。虚拟美学通过光电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环境,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而不是“静观”式的旁观品评。在传统美学中,虽然塑造的形象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审美主体却置身于现实之外;而在虚拟美学中,虽然虚拟世界中的形象置身现实生活之外,审美主体却是置身于现实生活之内的。
   “速度”的参与带来审美的变化。古典时期,“速度”的参与很少,审美客体是实在之物,是遥远的,外在于审美主体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缓慢悠游、超然物外的主动行为。而在“速度”占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信息技术时期,审美客体不再是客观存在的实物,在速度带来的强烈的视觉冲突中,审美客体变成“被给予”的,审美主体往往因无法自主选择而变成“被迫”审美。

                            (摘编自汤丽琪《后现代“速度”的美学凝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速度美学和慢速美学都产生于竞速时代,前者重视加速或快速的时间体验,后者关注“当下性”,将当下的瞬间固化。

B.朱光潜说的“慢慢走,欣赏啊!”与慢速生活的理念相通,要求个体从外部物理时间中抽离,更亲近和关注当下。

C.工业革命技术的进步促进“速力之美”的诞生,而信息技术革命又促使人们由追求“速力之美”转向欣赏虚拟美学。

D.相较“速力之美”,虚拟美学逐渐淡化速度的重要性,人们对速度不再那么敏感,而将关注重点转向虚拟现实和现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时间与物理时间易失去平衡,适当减缓节奏、采取减速的时间模式有助于重建平衡。

B.“慢的乐趣”失传,不仅和技术革命带来“令人出神的速度”有关,也与人们对竞速时代个体生存情境反思不足有关。

C.与“慢速生活”者远离加速生活、关注内心体验不同,未来主义者大力地称赞并主动地拥抱竞速时代的“速力之美”。

D.与虚拟美学相比,古典时期的审美并不依赖于技术的手段,但对审美体验的关注更多,而审美主体的主动性也更强。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是(3分)( )

A.马里内蒂在《未来主义宣言》中宣称,“我们已经生活在绝对之中,因为我们创造了永恒的、无所不在的速度”。

B.某地建成国际知名的“慢城市”,生活节奏舒缓,生态美景随处可见,传统文化气息浓厚,令游人身心愉悦。

C.中国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乐山大佛工程十分浩大,通过无数工匠的努力,前后历经90年时间才完工。

D.某人辞去城里的工作,卖掉城里的房子,在山里建房、种菜,开启远离城市喧嚣、享受自然美景的山居生活。

4.两则材料对“竞速时代”的看法与态度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请根据材料一、二,从审美体验的角度简要分析《去你家吃饭好吗》走红的原因。(4分)
   
 纪录片《去你家吃饭好吗》在视频网站一经上架便好评如潮。它以邀请好朋友去家里吃饭为框架,展现不同家庭正在发生的生活情景。寒江上鸟群飞过,夕阳下芦苇飘荡……一个个风格鲜明的画面,使打拼在都市的人们沉醉其中、心绪宁静。它又以慢条斯里的节奏,诗意呈现的细节,引导人们停下脚步,返观内心,审视现代生活对亲情的冲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炊烟芬芳

高杉

看到方志敏到村里来调查,王箩筐高兴有了向救命恩人展示成绩的机会。几天前,乡里传达了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方志敏“让苏区的每一位老表都吃上过年的年糕”的指示,老百姓那个高兴啊。每人十斤稻谷,对于上顿不接下顿的日子,虽说是杯水车薪,但毕竟给要过年的父老乡亲带来一点希望,让大家看到共产党的政府在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对老百姓的好。乡里的同志告诉大家,这是方主席领着队伍攻下了县城,缴获敌人的稻谷。为夺取这些粮食,牺牲了好几个战士。乡村干部都心肝宝贝似的管护着这些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稻谷,生怕有一点闪失和差错。这些天,王箩筐安排双岗看守,直到最后一户人家把稻谷领走,他才睡了个安稳觉。

“大家工作不错,我代表省政府感谢大家!”看到方志敏动身要走,王箩筐说:“方主席,你不要慌着走,我还没汇报工作呢。今天大年三十,我家还有点烧酒,得跟你这救命恩人喝一壶!”其实,他心里很矛盾。他真的希望方志敏到他家吃饭,可又怕婆娘忍不住说出那件事儿。

志敏拱拱手:“‘一把手’,谢谢啦,过了年我再喝你的酒。咱们的检查还没完呢!咱们到村后山上看看!”一听方志敏不去他家,他脸上表露出失望,内心却又有一点儿小庆幸。方志敏要到村后山上去,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王箩筐求助似的看看李长贵,李长贵也是一脸懵懂,只是向他示意一下,做了个头前带路的暗示。他只好带领一行人向后山走。

站在后山上,整个樟树湾子展现在众人眼前。正是做午饭的时候,家家户户的烟囱里,冒着青中带灰的炊烟,整个小山村笼罩在淡淡雾霭中,好一幅淡雅的乡居图!方志敏望着袅袅炊烟,露出欣慰的笑容。看到方志敏高兴,大家也受到感染,纷纷说笑起来。忽然,方志敏指着一家茅草屋顶,问王箩筐:“‘一把手’,那个没冒烟的烟囱,是谁家的?”王箩筐仔细数了数街巷和屋顶,说:“好像是李三老汉家。”方志敏看了王箩筐一眼,说:“咱们去看看!”

推开一片柴门,走进一座茅屋。一张破木床上,一个白胡子老汉喘息着躺在那里,听到有人进来说话,睁眼看了看又闭上眼睛。屋里冷锅凉灶,很长时间没动烟火的样子。王箩筐走到窗前,对老汉说:“李家二叔,省里的方主席来看你了,看你吃没吃上年糕,怎么还没生火做饭啊!”方志敏的大名,在当地家喻户晓。一听这,老汉挣扎着坐起来,紧紧拉住方志敏的手,连咳嗽带喘地说:“谢谢方……主席你……发的稻谷,我……给你……磕头啊!”方志敏忙阻止,说:“老人家,使不得,使不得,要谢就谢共产党,谢苏区政府吧。我们的工作没做好,让您老人家受苦了!”在老人断断续续的诉说中,方志敏了解到,考虑到老人年老体弱,王箩筐安排人把分的稻谷给他送到家,老人也摁了手印。干部都认为完成了任务,没想到他这几天犯了气喘病,别说做年糕,连碗水都烧开不了了。

李长贵见状忙对方志敏说:“我们的工作不深入,请主席批评。”看到王箩筐这些村干部忙忙活活地烧水做饭,方志敏说:“每个村都要查查,看看还有没有类似情况,一定要保证每个老百姓都过好这个年。”李长贵说:“我马上回乡里通知各村,落实你的指示!”看到李长贵匆匆离去的背影,方志敏对大家说:“你们忙,我走了!”王箩筐拉着方志敏的手,恳切地说:“到饭点儿了,好赖吃点儿再走!”方志敏说:“我到山前刘家沟去,说好了到那儿吃饭,顺便开个会,都等着呢!”方志敏转身对床上的李三老汉说道:“老人家,放心,村干部会给你治好病,也会让你吃上年糕的!”李三老汉向方志敏点了点头,招了招手。方志敏一一和大家握手告别,最后,握到王箩筐,对他说:“‘一把手’同志,再细心一些!”王箩筐紧紧握住方志敏的手,使劲晃了晃,仿佛在用这种有力的动作表达他下定的决心。其实,他心里还有个秘密:这次分稻谷亏了秤,他没让保管、会计吭声,自家承担了十七斤半的损耗,气得婆娘到今天还不理他。

前山阳坡上,方志敏坐在一棵巨大的香樟树下,他从随身带的布包里掏出两个菜团子,这就是他大年三十的午饭。粗大的树身挡住了寒冷的北风,但樟树湾子的炊烟还是随风飘了过来,方志敏贪婪地翕动着鼻孔,嗅出了母亲做饭时的那熟悉的炊烟的香味,心里温暖了许多。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事发生地是闽浙赣省苏维埃根据地,起因是政府主席方志敏要让苏区的每一位老乡都能吃上过年的年糕。

B方志敏称王箩筐为一把手,并委婉地拒绝喝酒,表现方志敏对王箩筐工作的担心,希望他更贴近群众一些。

C李长贵不但自我批评,还请方志敏批评,并表示马上回乡里通知各村落实指示,体现了基层干部真诚为民的工作态度。

D写方志敏嗅出了母亲做饭时的那熟悉的炊烟的香味,表现了方志敏对苏区人人吃上过年的年糕的满意,塑造了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运用全知视角叙事,不但能全方位地刻画方志敏、王箩筐的言行举止,还能直接深入人物的内心,表现其思想性格。

B小说两处写王箩筐的秘密。前面不说破,是为了制造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后面揭开谜底,让读者恍然大悟。

C小说注重环境的刻画,其中淡雅的乡居图粗大的树身挡住了寒冷的北风形成鲜明对比,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D小说善于通过心理描写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王箩筐听到方志敏不去他家时的失望、庆幸,对方志敏要去村后山的不解。

8小说是如何塑造方志敏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炊烟芬芳”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四年,诏发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贵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B.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C.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D.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不同。

B.“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D.诚,意为的确、确实,与《六国论》中“诚不得已”的“诚”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4.太子高宗能成功救下穆裕,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两首诗都是寄赠友人之作,不过李诗侧重抒写自我,而苏诗意在勉励友人。

B.两首诗中荷之枯萎与《离骚》中“唯草木之零落兮”,均有美人迟暮之意。

C.李诗以“重城”借指人事的阻隔,而苏诗以“傲霜枝”象征人的精神风骨。

D.李诗“秋阴不散”与苏诗“橙黄橘绿”色调上一暗一明,反映不同的心境。

16.有学者认为,唐诗常蕴含深情,而宋诗常寄寓哲理。请结合两首诗歌,对此进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为政者只有善待百姓,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                ”,则秦可能江山永固;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出,动用刑罚“                 ”,方能让百姓心悦诚服。

(2)在《六国论》中,苏洵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出诸侯割地越多,秦国侵略得越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

(3)杜牧《阿房宫赋》中通过车声来表现阿房宫之大的句子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这趟开往太行山深处的绿皮慢火车,时速不到45公里,大约10分钟就停靠一次,貌似与追求高速度、高效率的“高铁时代”   ①   。但在山高路险的偏远山区,却是当地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作为停靠站,乘客又允许先上车后买票,所以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村民只要花费很少的钱,就可以把大山里的蔬果、家禽等运到大山外的集市,既增加收入又开阔眼界,在勤劳致富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一步。

慢火车所经之处山清水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孔庄本是一座  ②    的小村庄,以前很少人知道。慢火车开通后,乘车来游玩的游客   ③    。愈发高涨的旅游热使得外出务工青年纷纷回乡创业,推广农家乐,推销农产品……日子越过越红火。孔庄的变化仅仅是个缩影,沿途的上党、后寨等村子也发生   ④   的变化。昔日闭塞的小村庄如今成了游人如织的网红景点。

这一抹悠然前行的绿色,将继续把“人民铁路为人民”的不变情怀,书写在广袤的神州大地上。

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3分)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

20.请为这则新闻拟写标题,要求使用对偶或比喻的修辞手法,不超过16个字。(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莎士比亚是英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他在戏剧史上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写了什么,   ①   。他打破了传统古希腊古罗马悲喜剧的界限,叙事方法上不再拘泥于“三一律”原则,使得戏剧情节更加丰富。并且在剧本中   ②   ,例如《哈姆雷特》的主线是哈姆雷特为父报仇,两条辅线是雷欧提斯和小福丁布拉斯为父复仇,辅线补充主线,共同叙述悲剧故事。此外,莎翁还善于外化人物的内心,多运用独白、事件、动作等来展示人物内心。莎士比亚的戏剧   ③   ,他常常以诗人般的激情、抒情的笔调和天才的想象力,歌颂人文主义理想中的社会和人际关系。同时,因为莎士比亚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现实主义风格也是始终贯穿其中的。

2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三一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1972年,(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熔点在156157°C的无色晶体——C15H22O5,将其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

B.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宇宙之中,从不进入对方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隔开来。(《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

C.又如天坛皇穹宇与罗马的布拉曼提所设计的圆亭子,虽然大小不同,基本上是同一体裁的“文章”。(《中国建筑的特征》)

D.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说“木叶”》)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成都姑娘何瑜娟曾在欧洲当导游,年入百万,2017年嫁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通过直播和短视频带货农产品,五年时间带领全村脱贫致富。有人问起何瑜绢的抉择,何瑜娟说,希望自己活成一束光,“走到哪里就亮到哪里”。

对于“抉择”《南方周末》在2022年新年献词中提到:抉择是坚韧持久的爱,是为自己、为亲人、为路人、为家与国的明天筹谋;抉择是责任担当,是纵然身在沙漠,也要变身骆驼,不为驼鸟……人之抉择,难以处处顺滑,但求不做浮萍;而每一个你我,绝不躺平。绝不由天,要努力在时代与命运的罗盘上刻下印记,以千万个一栗聚成洪流,汇于沧海。

以上文字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图片

高一阶段检测试题答案

1. D    2. D     3. B
4. ①材料一,认为竞速时代的弊端需要用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来救赎,态度以批评为主。
②材料二,认为竞速时代技术的发展催生“速力之美”与“虚拟美学”,态度客观中立。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①这部片子倡导慢速生活的审美体验,以慢条斯里的叙事节奏引导人们关注内心,关注当下;
②这部片子又具有虚拟美学的特征,用风格鲜明的画面让人产生沉浸其中的“临场”审美体验。
[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6.B(“表现方志敏对王箩筐工作的担心,希望他更贴近群众一些”错误)

7.C(“‘淡雅的乡居图’与‘粗大的树身挡住了寒冷的北风’形成鲜明对比”错误)

8.①概括性地介绍方志敏,点明他是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为让百姓能过上有年糕吃的春节而亲自率领战士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

②通过人物言行,表现方志敏深入群众细致了解百姓过春节的情况,发现有村民没吃上年糕而主动承担责任;

③侧面烘托,通过李三老汉的话语,侧面表现了方志敏对父老乡亲的关心;④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他让老百姓吃年糕,自己只吃菜团子,表现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6分

9.①炊烟升起代表村民们可以做年糕,家家有散发“芬芳”的炊烟象征着苏区百姓能过上祥和的春节;

②方志敏通过观察炊烟是否升起来判断村民家里的情况,表现了他睿智、关心百姓、工作细致的特点;

③李三老汉家从没有炊烟到最后升起炊烟,前后照应,炊烟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④小说紧扣“炊烟”叙事、表现人物,使小说内容紧凑,有利于集中表现小说的主题。(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6分)

10. C

【试题分析】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

11. A

12. B

【试题分析】文中并没有明确太宗是否“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13.【参考答案】

(1)陛下身处高位,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

[4分。大意2分,“济”“从”各1分。意思对即可。]

(2)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将会看不起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也会自动送上门。

[4分。大意2分,“中国”“但”各1分。意思对即可。]

14.【参考答案】①高宗作为皇太子从小跟着太宗,知道太宗赞赏敢于进谏者,自己也养成敢于进谏的习惯;(2分)②太宗善于接受别人的劝谏。(1分)

[3分。答对第①点,2分;答对第②点,1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四年,太宗下令征集差役来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以供天子巡游四方的时候下榻居住。给事中张玄素上书劝谏。太宗对张玄素说:“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跟桀、纣相比呢?”玄素回答说:“如果这座宫殿修好了,可以说与他们殊途同归,没什么两样。”太宗叹息着说:“我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件事,所以导致了这么严重的后果。”说罢,他又转过头来对房玄龄说道:“看看玄素的奏表,洛阳的宫殿实在不应该修建,以后做事必须按事理行事,即使露天休息又如何呢?凡是因此产生的赋役,都应该马上停止。然而要地位低的人冒犯地位高的人,历来都不容易做到,如果不是他忠诚正直,怎么可能这样做呢?一般人唯唯诺诺,哪里抵得上一个人惊世骇俗的言论对人的启发大呢?我要赏赐玄素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要巡幸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道:“陛下身处高位,要以救济天下百姓为己任,应该让自己的欲望顺从于天下百姓的需要,而不能要求天下人都来顺从你一个人的需要。然而,整日想远离皇宫到处游玩,这是秦始皇、汉武帝他们经常做的事,不是尧、舜、禹、汤这些明君所为。”话语间,言辞诚恳激切。太宗开导他说:“我患有与气候相关的毛病,天气热了,病痛就要加剧。所以并不是我的本性喜欢到处巡游,但是,我还是十分感谢你的好意。”因此赏赐给姚思廉五十匹丝帛。贞观十五年,太宗派遣使者到西域封立叶护可汗,使者还没有回来,太宗又令人携带大量金帛到西域各国去买马。魏征劝谏说:“现在派遣的使者是以封立可汗为名义的,可汗尚未封立,就到各国去买马。他们一定认为我们的目的是买马,而不是专程去封立可汗。这样,可汗虽然被封立了,他也不会对陛下感恩;立不成的话,就会产生很深的怨恨。西域各国听说这件事,将会看不起中原地区。只要能使西域各国安定,那么各国的好马,用不着去买,就会自动送上门。”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停止买马。太宗对苑西监穆裕大为恼火,下令将他在朝堂上斩首。当时高宗为皇太子,不惜冒犯太宗,前去求情,太宗的怒气才消退。司徒长孙无忌说:“自古以来,太子进谏总是找适当的机会说,今天陛下大发天威,太子却能犯颜进谏,这是古今没有的。”太宗说:“人在一起相处,自然会相互染上一种习气。自从我统治天下以来,虚心接纳正直的意见,就有魏征不分早晚随时进谏。自从魏征死后,又有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续进谏。皇太子小时候在我面前,常见我听到进谏心情很愉悦,因此养成喜欢纳谏、进谏的习性,所以才有今天的进谏。”

15.B

16.(6分)参考答案:①唐诗常借意象、意境来抒发情感,如李诗借竹坞、秋阴、飞霜、枯荷等意象,描绘出凄清冷寂的秋日听雨图,含蓄深沉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思念。②宋诗常借生活现象来阐发哲理,如苏诗描写秋冬季节有萧条衰败的一面,更有生机勃勃的一面,借此阐发人生虽有不幸也不应消沉,而应乐观向上的道理。[每点3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8、这趟火车每逢村庄必会停靠,允许乘客先上车后买票,所以村民们亲切地称之为“铁公交”。

19、①格格不入 ②默默无闻    ③络绎不绝    ④翻天覆地

20、太行深处的“铁公交”,村民眼中的“致富车”

21A(A专有名称;B、C特殊含义;D引用)

22.①而在于他怎么写  ②往往设计多条叙事线索  ③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每句2分)

责任编辑:淄博市临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