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临淄教育!守望教育常识——临淄教育面面观(五)
11月6日,山东教育(小学刊)以《守望教育常识——刘学军和临淄教育面面观》为题,刊发了临淄区域教育发展的文章,现陆续刊发。
“回归‘新基础教育’,就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
2019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专家评估组走进临淄,对“新基础教育”研究工作进行中期评估。经过展示课、专题汇报、现场答辩等环节,专家组认定临淄区通过中期评估。
时光回溯到2001年,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亲自来到临淄,为在基础教育改革路上探索的临淄教育指明方向。时任金茵小学校长的刘学军现场聆听了叶澜教授的教育思想,并陪同叶澜教授考察完校园后,内心就坚定地认为“‘新基础教育’是最完整、最系统、最科学的教育实践,是最符合临淄实际的教育改革”。
从此,刘学军和临淄教育与新基础教育结下不解之缘。2001年-2003年,临淄区在金茵小学等6所学校试点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新基础教育”,各试验学校办学特色逐渐凸显,培养了一批以新理念为指导的骨干教师和管理层,在临淄教育的沃土上埋下了一颗“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的种子。
后来,刘学军的工作和职务历经多次调整,但无论在哪里,他的心里始终埋藏着那颗“新基础教育”的种子。回归教育部门后,面对区域教育治理这个新命题,用什么理念来引领全区教育这艘大船行稳致远?刘学军首先想到的就是‘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随后,刘学军和同事专程拜访叶澜教授,叶澜教授给临淄区教育局亲笔回信,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院长李政涛教授到临淄做学术报告……一系列动作引发了全区广大教师对“新基础教育”的深度思考和强烈共鸣。
在调研中,刘学军了解到,全区98%的学校希望加入“新基础教育”试验研究。最终,经过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多次沟通协商,及全区上下反复斟酌考量,临淄区教育局郑重决定:回归“新基础教育”试验研究!
至此,一场期待已久的回归正式拉开了序幕。“回归新基础教育,就是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保证科学规划、层层递进、逐步扩大,成熟一个、加入一个,成熟一批、加入一批,不能搞运动式、风暴式行政推动。”鉴于过去教育改革的教训,刘学军在回归“新基础教育”试验之初就明确定调。
2016年,临淄区研究制定了《临淄区推进“新基础教育”实验行动方案》《临淄区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三年发展规划》和《临淄区教育局关于开展“新基础教育”实验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文件,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签署了合作协议,临淄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太公小学3所学校被确定为首批核心试验学校,标志着临淄教育又一次搭上了“新基础教育”试验的航船。
在专家团队指导下,临淄区不断创生研究机制、组建研究队伍、举办专家培训,引导实验学校制定三年发展规划、统一目标愿景、形成研究合力。立足新基础教育“两层三领域”研究核心框架,组织首批150余名各领域实验骨干教师,每周开展不间断式课堂问题诊断、教学设计的反思与重建、学生工作常见问题的反思、班级建设独特价值的形成等专题研讨,依托日常化研究性变革实践,引领学校坚持学生立场,践行“价值提升”、“重心下移”、“结构开放”、“过程互动”和“动力内化”的价值理念,积极探索学校管理、课堂教学和学生工作的改革研究,有力促进了全区“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本土力量的形成,提升了师生主动、健康发展的生命自觉与现代新型学校创建的内生力。目前,全区已有12所第二批试验学校加盟到“新基础教育”研究共生体,其他学校也均纷纷自发跟进研究,通过合作交流与生态联动实现共同发展。
2017年4月,时隔15年后,叶澜教授再次来到临淄。经过两天时间的聊叙,她说,和15年前相比,临淄的教育变化很大,特别是精气神,原来是行政的推动,学校和老师可能很大程度上是附和,但如今的投入是一种主动的真诚,愿意去做。
实验中学“新基础教育”试验教师高蕾在经历三年学习实践后,分享成长经历和收获时动情地说,作为一名试验教师,在专家们手把手的指导下,自己实践和品味着鲜活的课堂,这是一段让人知难而上、执着追求的艰辛历程,然而正是这段历程带给自己的成长和改变,将会深深地影响终生。
2020年8月,临淄区教体局与华东师范大学“生命·实践”教育学研究院签订了第二个三年合作协议,开启了临淄区 “新基础教育”试验的新篇章。临淄区还将成立“新基础教育”研究推进中心,着力打造“3+9+N”研究新格局,引导3所核心校试验、9所新认定的试验校、N所跟进校骨干教师在“新基础教育”的路上奋力前行,促进学生主动健康发展,推动学校整体转型。
恰如叶澜教授所言:生命元气淋漓、实践伟力遒劲、书生意气风发、学校生活滋心。这也是刘学军心中理想的区域教育生态,是正在临淄教育、学校、教师和孩子身上发生着的变革。
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在其作品《麦田里的守望者》最后一段写道:“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除了自己之外没有一个大人,而他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整天就干这样的事,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无论是为教育谋长远、为教师赋动能、为学校培植个性基因,还是为每一名孩子筑“根”、为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刘学军所做的,就是站在教育的“悬崖边”,做一个教育常识的守望者。他说,这是用良心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