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齐国故城90公里访古骑行
古冢遗迹怀晏相,荒台故址吊桓公。
自行车往返91.87公里探访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临淄齐国故城...
桓公台 桓公台建筑遗址
桓公台,位于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属于春秋齐国故城宫室建筑群中一座高台建筑,为整个齐故城的制高点。
西汉时期,为齐王宫的南宫,主要用于处理政事。秦汉时期称环台,唐长庆年间(821—824年)建桓公庙和管子庙于其上,始称桓公台。明清时期,“荒台故址吊桓公”是著名的“临淄八大景”之一,主要是由高台想到高人,为了纪念春秋首霸齐桓公姜小白的。
现此台遗址夯土基呈长方形,1981年,市、区政府拨款对桓公台进行了维修,在南坡修建了台阶百余级,并于台前立石质标志碑一座,由同济大学陈从周教授书写碑名“桓公台建筑遗址”,并阴刻说明文字。
齐国故城城垣遗址 距离桓公台820米。
桓公台往北,是城垣遗址保护房,位于地表以下的城垣遗址,被锁在一间平房中,亲临现场是不可能的了,就隔着玻璃窗勉强拍摄了几下。
晏婴墓 距离齐国故城城垣遗址850米。
晏婴墓在齐国故城宫城北门外,今齐都镇永顺村东南约350米。墓高约11米,南北50米,东西43米。墓前立有明万历二十六年五朋石碑一幢,刻有“齐相晏平仲之墓”和清康熙五十二年、五十三年重修碑两方。1981年围墓修筑围墙,南面开门,以作护。1982年秋,镌刻清道光七年《古代圣贤传略》所刊晏平仲像与晏氏传略石碑。
南橘北枳,挥汗如雨,华而不实,挂羊头卖狗肉
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
齐故城排水道口 距离晏婴墓2.7公里。
离开晏婴冢再往北,在路口北侧就是齐国故城大城西墙排水道口。小院门柱上有铭牌,一清二楚。看护的老妇人依照惯例收费三元,合情合理。认真看了,感觉到了这里算是能够与临淄齐国故城零距离了。
营丘城故址 距离齐故城排水道口3.8公里。
临淄的初名为营丘,古属营州,《尔雅·释地》:“齐曰营州。”营、赢、盈音同。伯益赢姓,原为东夷齐地的土著,是莒、秦、江、黄等国的祖先,曾经佐大禹平治水土,立有大功。他的裔族遍布齐地,其中临淄、益都一带曾是其聚居点之一。营州以赢、盈而得名。营丘则以营州而得名。魏晋人薛瓒曰:“营丘即临淄也”;晋人郭璞曰:“今齐之营丘,淄水过其南及东”;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得更为详尽:“淄水又北,经其城东,城临淄水,故曰临淄。……太公望,都营丘为齐。”现代历史学家郭沫若等也都认为营丘即临淄。
孔子闻韶处 距离营丘城故址2公里。
据民国9年《临淄县志》载:清嘉庆时,于城东枣园村掘地得古碑,上书“孔子闻韶处”。后又于地中得石磬数枚,遂易村名为韶院。至宣统时,古碑已无下落,本村父老恐古迹湮没无传,故于1911年另立石碑,仍刻“孔子闻韶处”。孔子闻韶处现位于村北,为一处规模不大的淡灰色仿古建筑。门内北墙正中镶嵌着一方石碑,碑上隶书大字题曰“孔子闻韶处”。石碑左右,分嵌两方石刻,比碑略小。左边一块为“舞乐图”,上刻二人席地而坐,一人执管横吹;另一人居右,端坐正视,似乎全部心神沉入美妙的艺术境界中,当是孔子在欣赏音乐;下刻两个美女,长袖飘带,翩翩起舞。右边的一块为“韶乐及子在齐闻韶”简介。石刻文载:传说在中国远古虞舜时期,有一种叫做“韶”的乐舞,又称“箫韶”或“韶箫”。因韶乐有九章,故亦名“九韶”,是一种非常高雅的乐舞。到春秋时期,韶乐在齐国仍然盛行。《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齐国故城遗址博物馆 距离孔子闻韶处2.2公里。
“临淄齐国故城”的国保就设置在博物馆的大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