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临淄信息港 > 热点资讯 > 财富信息 >  桓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七豆腐制作技艺

桓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七豆腐制作技艺

发表时间:2019-02-10 11:30:08  来源:临淄信息港  浏览:次   【】【】【
说起豆腐的起源,有句歇后语叫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刘安是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喜欢炼丹,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

说起豆腐的起源,有句歇后语叫刘安做豆腐——因错而成。刘安是刘邦的孙子,被封为淮南王,他喜欢炼丹,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当地胆大农夫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

 唐山镇后七村是有名的“豆腐村”,豆腐制品传承了传统工艺,以质白细嫩、味道纯正、水质较好著称,其特点是炖煮不烂、煎炒不碎、油炸后尤为松软。如今,后七村豆腐制作工艺传承了近200年,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豆腐专业村”。正是后七人对豆腐加工始终如一的坚持,后七豆腐成了桓台一大特色品牌。

据说清朝末,后七村有个叫张清忠的人,因生活所需做起了豆腐生意。那时正值兵荒马乱,老百姓叫苦连天,为了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张清忠就到处访问,调查取经,回来后在家人的配合下急急促促地盖起来一座草棚,就算完成了豆腐制作房。随之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接着就买了一部分豆子开始制作。那时,本地大都是黑豆,没有黄豆,为了让豆腐出得颜色好,好吃、好卖,他就把豆子压碎,把豆皮扬净,然后倒入大锅内,烧到一定的火候用老浆点豆腐。当时其他地方有好几种豆腐,如:浆豆腐、卤豆腐、半浆半卤豆腐、膏豆腐,但张清忠出的浆豆腐,细嫩清香,点好浆后稍微闷一下豆腐即成。这就是豆腐制作的全过程。

豆腐做好了,就得到外边销售。由于当时受到运输条件的限制,张清忠就用扁担挑着去买,他出的豆腐一般销往文庄、吕埠等地方。因其做的豆腐颜色黄白,细嫩、清香,引来许多客户征购,得到客户的欢迎。

经过几十年的豆腐制作销售,张清忠的家庭困难解决了,随着豆腐的质量越来越好,销量也越来越广。在张清忠的影响下本村又增加了十几户豆腐制作坊,提高了本村豆腐的知名度。

后七村民做豆腐非常关键的一个步骤就是点浆。但是后七村做豆腐不是用卤水,而是发酵好的浆水。

浆水做豆腐用料讲究,制作精细。加工过程分选料、浸泡、粉碎、滤渣、煮桨、点浆、压制等工序。做豆腐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就是浸泡豆子。豆子至少泡12个小时才容易破碎,产出的豆腐颜色更正、口感更好。第二道工序是磨豆子,将黄豆和水按比例一同放到电磨中,挤出乳白色的豆浆和豆腐渣,同时要注意全部的黄豆要磨4遍,才能确保营养成分不会流失。据测算,加工一个100斤左右的豆腐需要35斤黄豆,全部磨完共需4个小时。
浆水豆腐质量的好坏全在这“点”的功夫上,用上好的浆水点出的豆腐白、活、细、绵、精、嫩,后味清幽淡远,略带甘甜,不像用传统的卤水等化学原料点制的那样发涩发苦。
“点”要得法,每隔四五分钟点一次浆水,需一勺一勺慢慢点,性急不得。如此数回,待豆花一层层结块,水和豆腐泾渭分明时,轻轻捞起,用纱布包裹,稍稍挤压成形,豆腐块色泽清白如玉,一股酸香气扑鼻而来,令人垂涎。

后七村水质较好,因此,后七豆腐质白细嫩,味道纯正,最大的特点是炖煮不烂、煎炒不碎,油炸后尤为松软。

解放后,做豆腐的人时多时少,但一直没有间断,直到分社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到了80年代,后七村的豆腐到了鼎盛时期,支部、村委也给予了许多优惠政策,成为村里的一大经济支柱,被县委、县政府授予“桓台县豆腐专业村”荣誉称号。近几年来,后七村豆腐制作工艺日渐精湛,产品已走出桓台,远销博兴、张店、临淄、周村等地。

责任编辑: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