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淄区“四结合”探索课后服务新模式
为让课后服务工作能真正温暖孩子、方便家长、服务社会,临淄区出台《关于做好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完善学校、家委会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服务模式,将课后服务与校园社团、文明校园创建、社区“四点半”课堂、校车批次间隔等相结合,真正做到解决人民群众关切、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
扬个性、练特长,与学校社团、特长训练相结合。各学校将乡村学校少年宫、兴趣社团等作为课后服务阵地,充分利用现有活动室、硬件设施,发挥科技、音体美等教师专业特长,通过形式多样的艺体科技课程、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等活动,培养学生人文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其中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临淄本土特点的足球、齐文化情景剧、齐风舞韵等特色课后服务课程,如,稷下小学的体育教师组建了男足、女足、男篮、田径4个“课后专业队”,参加课后服务的同学成了学校体育校队的“后备军团”,放学后活跃在学校操场,成为操场上一道新的风景线。
共创建、齐服务,与文明校园创建和志愿服务活动相结合。临淄区将课后服务列入各精神文明单位志愿服务活动内容,并将教师志愿服务活动不少于20时长的要求列入文明校园创建标准,激发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热情,引导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志愿服务团体定期到学校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同时,充分发挥齐鲁石化离退办及社区“五老”志愿者的作用,邀请社区的离退休人员担任社区志愿者和学校老师一起参与到课后服务中。此外,学校组织学生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走进社区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如,在闻韶小学,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热心教育的“五老”志愿者们主动承担起社区志愿者的重任为学生们进行授课,关心孩子健康成长。
同实践、共成长,与社区“四点半”课堂相结合。临淄区积极将社区资源引入课后服务工作,各学校根据位置特点和社区需求,积极搭建放心有效的社区课后服务平台,使社区资源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家庭教育的补充。如稷下小学与辛东社区、晏婴小学与桑杨社区、太公小学与淄江社区共同开办了“4:30课堂”,让学生们放学后“有去处、有人管、长知识”。其中,在桑杨社区,临淄益心公益服务组织的工作人员会定期和晏婴小学的孩子们学习艺术、急救等知识,孩子们每天可以在这里免费学习不同的内容。
乐读书、诵古诗,与校车批次间隔相结合。针对部分农村小学的学生乘坐不同批次校车,有15分钟左右时间间隔的空白时间,学校组织部分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读书、练字、诵读古诗、做游戏,争取让每一名学生在这15分钟里过得有意义。如,召口小学利用校车批次间隔时间成了专门的课后服务活动室,配备图书、字贴、古诗书籍等,确定了读书、练字、诵读古诗、室外活动4项服务内容,解决了学生等车时的“夏天晒、冬天冻”问题。
据了解,为保障课后服务工作质量,各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成员定期进行课后服务社团抽查,不定期征集学生反馈意见,确保杜绝将课后服务变相为集体教学和补课。同时,学校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情况纳入工作量和年度考核,调动了教师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积极性。(赵泮林 张兵)
